内江:再造“甜城”
2023年4月,第108届糖酒商品交易会上,内江市创造了两个第一。
第一次以政府名义组团参加糖酒会,第一次以“中国甜食之都”形象亮相糖酒会。
内江市委书记邹自景亲自带队,携内江23家企业,140种、超5000件“内江甜”产品,在粮酒会上展开推介。内江政府也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签署战略协议,展开共建挂牌、共建平台、共享信息、共促项目四大合作。
图片来源:内江市人民政府
这是自中共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打造“中国甜食之都”以来,内江发力“甜味”产业的最新动作。
在此之前,内江糖业一度称甲天下,又在改革大潮中走向衰微。
如今卷土重来,能否重铸辉煌?
01
“甜城”往事
NEI JIANG
曾经辉煌已化尘
从内江市区出发,顺沱江向南而下,不到两个小时,就可以抵达龙门镇。
清朝康熙年间,福建人曾达一在此地落户,从福建引进甘蔗种,兴办制糖作坊,从此开启了内江种蔗制糖的历史。
位于市中区的甘蔗种植基地,村民将采收的甘蔗装车
图片来源:内江市人民政府
内江气候温和、降雨丰富、光热充足、无霜期长,适合甘蔗种植,利于糖业发展。清末鼎盛时期,内江种蔗面积一度占到总耕地面积的1/2,糖坊、漏棚达3000多家,与福建、台湾并称三大糖业基地,更以“甜城”之名广为人知。
当时,中国产糖七成在四川,四川产糖七成在内江。内江以一城之糖,供给了半国之数。
新中国成立后,内江糖厂被列入国家“一五”工业建设重点,成为了新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、制造、安装的现代化制糖企业,也是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最早建设成的大型机械化糖厂。
巅峰时期,内江糖厂日榨甘蔗1500吨,在职职工近2000人,是西南第一,亚洲第三的大型制糖工厂;内江的人口总量和工业经济总量,也都达到了仅次于成都和重庆的全省第三,号称“内老三”。
然而,从90年代开始,形势急转直下。
北方,种植广泛、产量高、成本低的甜菜制糖产业发展迅速;南方,广西、云南等地自然条件更佳,甘蔗种植的规模更大,成本更低,糖量更高。各地疯狂扩产内卷,内江竞争压力激增。
更要命的是1991年营销制度改革,食糖从统购包销改为自主经营,导致长期与市场脱轨,缺少足够销售渠道的糖厂,库存大幅积压,价格直线雪崩。
与此同时,大批新兴企业也凭借新颖的管理理念,先进的设备和技术,不断后来居上。
最终,成本、市场、技术同时受困的内江糖业,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出局退场。
1993年4月,内江糖厂开始出售制糖设备,1997年,内江十家国有糖厂已经无一家幸存。2001年,内江糖厂厂区低价出售。2002年,内江糖业整体退出,内江糖厂、银山糖厂、球溪糖厂都纳入破产关闭计划。
自此,曾经叱咤风云的内江糖业全面沉寂,“甜城”之名尘封历史。
02
受困双城
NEI JIANG
内江坎坷二十年
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全面转轨为市场经济的大潮中,内江糖厂、内江制药厂、内江棉纺厂等曾经红极一时的支柱企业相继倒下,内江不得不朝着其他方向寻找产业出路。
过去二十年来,从川东南交通枢纽到山水园林城市,从轻工商贸到页岩气和钒钛加工,乃至依托成渝经济带优势,发展汽车产业配套、电子信息产业配套、食品蔬菜配套和物流配套,历任内江主政者,都有不同的思考与主张。
但内江所有的产业突围,都或多或少受益或受困于成都和重庆的双城关系。
长期以来,地处成渝两大城市中心,扼守川东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枢纽的“川南咽喉”内江,具有强大的地理区位优势,是除成都、重庆外,四川省最早通铁路、高速和高铁的城市,这为内江带来了强大的产业活力。
然而,随着行政、交通和产业的变化,区位优势逐渐变色。
1997年,重庆直辖,四川发展的重点区域由中部向东北部转移,重庆与四川中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也大幅减少。地处两大城市正中的内江,成了成渝经济带“中部塌陷”的受害者。
1998年,四川又将内江一分为二,一半划给了拆出来的资阳,“内老三”地位彻底成为历史。
随着四川交通大建设推进,成遂渝高速和成遂渝铁路开通,内江枢纽地位也不断弱化。
在此过程中,成渝经济带的协同发展,确实为内江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2010年11月,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》获批后,经济区内46个市县区高层的首次聚会地,就是设在内江。
当时,内江曾提出,要依托“配套成渝、错位发展、彰显特色”的定位,借助成渝双核的资本溢出和带动效益,加快建设川南城市群中心城市、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新高地,打造“成渝之心”。
然而,无论是成渝经济带的整体规划,还是内江的“成渝之心”定位,本质上都还是要回归到与成都和重庆两大超级城市平衡资源。
而失去了本地特色产业的内江,在现实的博弈中,往往处于被动地位。
2015年底,成渝高速铁路开通,内江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反而受到了进一步冲击。
到2021年,内江的居民人均经济收入,依然只能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齐平。
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从2010年至2020年,内江的常住人口甚至流失超过56万人。
03
再造“甜城”
NEI JIANG
内江聚焦“甜经济”
近几年来,内江再次打起了“甜城”牌。
2016年,内江成功注册“甜城味”商标9大类101种,涵盖粮油、畜禽、水产、果蔬、酒水饮料等各类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。
在构建“区域品牌+企业品牌+产品品牌”现代农业品牌矩阵的主导思路下,“甜城味”这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迅速成为了内江农业发展的文化新引擎。
到2021年,整个内江已有219家农业龙头企业(农民合作社)、1000余个产品使用“甜城味”商标。
其中,“赵老师”、“威宝”、“ 金四方冻干片”等品牌分别获得中华品牌博览会、全国农产品加工博览会 “金奖”和“银奖”;资中血橙、无花果纤维棒获得全国农博会金奖;“内江黑猪”获评全国绿色农业十佳畜牧地标品牌;资中血橙获得四川省五十强优质农产品品牌称号;“黄老五”、“山古坊”等7个品牌获得四川省优质农产品品牌。
“黄老五”花生酥生产车间
图片来源:内江市人民政府
在此基础上,2021年8月,内江正式提出,着力打造产业内江、生态内江、甜蜜内江“三个内江”。
2022年12月,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明确,要构建以“甜品”“甜饮”“甜果”为主体的食品产业体系,鼓励发展休闲食品、功能饮料、水果精深加工、预制菜等细分产业,创建一批主业鲜明、配套完善的食品产业园区,打造“中国甜食之都”。
“甜味产业”重新回归内江的产业主航道。
资中县万亩血橙产业园
图片来源:内江市人民政府
在内江的最新规划中,“甜味+”产业已经被列为四大主导产业之一,进行重点培育。
其中,“甜味+”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:
第一是“+特色”。“甜城”是内江的城市IP、天然品牌,是产业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历史见证。发展“甜味+”产业不仅是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甜味食品产业,更是发展甜蜜产业、幸福产业、特色产业,打造形成特色鲜明、富有内江特色的“甜城味”工业美食体系。
第二是“+融合”。“甜味+”产业一头连着农民,一头连着消费者。发展“甜味+”产业就是要推动一、二、三产业深度融合,通过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,促进规模化、标准化,带动农民增收,助推乡村振兴。
第三是“+配套”。发展“甜味+”产业不仅要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、食品制造业、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传统食品饮料产业,同时要培育发展玻陶、包材等配套产业,延伸产业链,促进本地企业本地配套,就近配套,降低企业配套成本,提高企业竞争力。
内江甜城蔗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酿酒车间
图片来源:内江市人民政府
在政策牵引下,内江的甜文化基因重新激活。
目前,从“甜味+”食品,“甜味+”旅游,“甜味+”公园,“甜味+”展会,内江市各县(市、区)的“甜”产业已经迅速壮大,不断延伸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。
04
机遇并存
NEI JIANG
旧路已断,新途有望
得到“甜城”战略支撑的内江糖业,能否沿着当年路径,重现昔日辉煌?
这个问题的答案,并不一定乐观。
自90年代开始,广西、云南、广东、海南的甘蔗;和新疆、内蒙古的甜菜,都已经在中国糖业形成了稳固的头部优势,加上山东的木糖醇,已经占据了全国95%以上的市场份额,后来者很难撼动这一格局。
即使是整个四川的糖产量加起来,规模也不到广西的1/200。
以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加工基地,“中国糖都”广西崇左市为例。仅仅甘蔗种植一项,崇左糖料蔗种植面积就稳定在400万亩以上,种蔗人口120万人,年收入超过100亿元,甘蔗入榨量和产糖量约占广西的1/3、全国的1/5。
而在本身的区域优势和种植优势以外,崇左市还在“稳面提质、降本增效、延链补链、融合发展”等各方面,不断巩固自身的产业领先优势。
与之相比,内江糖业虽然重新获得政策支持,但受制于先天条件和产业基础,要沿着传统的发展路径,恢复曾经“遍地是甘蔗,五里一糖房”的繁华盛景,实现规模上的追赶与反超,已经基本没有可能。
在内江的规划中,也同样没有制定超出现实的野望。
内江未来最核心的战略重心,依然是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,承接产业转移、深化毗邻合作,融入“产业链”,畅通“交通网”,做优“生活圈”。除了“甜味+”以外,重点发展的也还有“页岩气+”、“钒钛+”和“装备+”三大产业集群。
但与此同时,内江糖业依然还存在发展机遇。
当前,中国人均食糖消费依然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,仍处在持续增长阶段。
而中国国内糖业产能,还并不足以支撑国内消费。近几年来,国内的糖消费市场,还有1/3依靠进口。
就四川而言,目前自身糖产量规模也不到广西的1/200,高度依赖广西糖和新疆糖供给。
这意味着,虽然竞争激烈,但内江糖可以开拓的市场,空间依然充足。
另一方面,随着生活品质提高,国民健康意识提升,低糖、健康糖、休闲糖、文化糖等新趋势,都已经逐渐在引领市场风向。
而已经成为全国最大无花果全产业链集中发展区,和最大血橙生产基地的内江,在这些新的领域,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并非天堑,甚至在有的领域内江已经有领先可能。
这些,都是内江的机会所在。
05
突围下一步
NEI JIANG
重心向“甜食”新领域转移
在“糖都”广西崇左市、“甜都”广东遂溪县等糖业龙头的产业发展过程中,当地政府都发挥了关键作用:
其一,顶层设计引导,制定产业规划,出台激励政策,释放政策红利。
其二,结合本地发展实际,围绕本地产业,有针对性地招商选资。
其三,以做好优势支柱产业为根基,注重延链补链,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形成。
其四,促进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,促进产业不断优化,持续升级转型。
而现在,内江的“中国甜食之都”打造,也已经吸取了相关经验。
比如除了政策激励,自2022年以来,内江在“甜味+”产业领域的招商力度已经全面加强。
同时值得注意的是,内江“甜味+”产业集群的发展重心,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糖业,而是转向深加工和文化赋能的“甜食”领域。
面向未来,内江的计划是:
🔹打造“甜品”产业集群。重点在休闲食品方面,引进各类糖果、巧克力、果冻、饼干,以及冷冻烘焙等新兴休闲食品赛道的生产企业。
🔹打造“甜饮”产业矩阵。重点在酒类饮料方面,引进高端白酒、精酿啤酒、威士忌、朗姆酒、预调制鸡尾酒等酒类饮料,以及功能饮料、运动饮料、果汁饮料、乳饮料、气泡水等软饮料的生产企业。
🔹打造“甜果”产业体系。重点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方面,引进血橙、无花果、天冬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项目。
🔹打造“甜菜”产业基地。重点在预制菜产业方面,引进即烹、即热、即食菜,卤味食品,速冻食品,方便食品以及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。
🔹打造“甜味+”配套产业链。重点引进粮油加工、冷链物流、食品包材等食品产业配套企业。
此外,也通过打造甜蜜小镇、甜食街区、甜食工坊、甜味公园等消费场景或旅游打卡地,助力打造“中国甜食之都”。
根据规划,下一步,内江政府将继续深挖糖业历史文化,大力发展“甜味+”食品产业,打造具有甜城代表性的特色产品,深入实施“三个一批”甜蜜工程(研发一批“甜味”产品,培育一批“甜味”龙头企业,打造一批“甜味”品牌),不断延伸“甜味+”产业链条,着力培塑“甜味+”食品产业集群。
不论能否如愿打响“中国甜食之都”品牌,都可以肯定的是:
内江已经重新树立了振兴“甜城”的决心,重新回到了产业经济与城市优势、城市历史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上。
面向未来,成渝甜“心”内江能否重焕光彩,我们期待时间给出答案。
- END -
作者:张佳 陈雪
编辑:黄金华
设计:凡入设计
审核:王云辉
投稿联系:email@scygdl.com
联系编辑:H15703001423
(文中图片均来自政府网站,请原作者与编辑联系以奉稿酬)